本報記者 景萍 賈志敏
從無處可放的工業(yè)垃圾,轉變?yōu)橄∪睂氋F的資源;
從傳統(tǒng)能源的下游產業(yè),“鏈”接到新能源新材料;
從一文不值到身價攀升……
歷經十余年的磨礪、探索、奮斗、開拓,山西沁新集團新創(chuàng)新材料有限公司將尾焦“黑粉”做成了石墨“黑金”,實現了“含綠量”“含金量”雙提升。前不久,該公司在2024鋰電池負極材料市場及前沿技術高峰論壇上,還榮獲了“鋰電負極材料新星閃耀獎”。
他們是如何做到的?近日,記者來到位于沁源縣沁河鎮(zhèn)賢友村村南的山西新創(chuàng)新材料有限公司,一探究竟。
走進該公司球化車間,一排排高大的高溫釜伴隨著機器轟鳴聲正在運行。在其內部650℃的環(huán)境中,混合著瀝青的尾焦粉被不停地攪拌,重新塑“形”。經過6個小時的高溫后,尾焦粉就變成了半成品,再經石墨化,新能源鋰電池負極材料“人造石墨”誕生。
山西沁新集團以煤起家,擁有大型焦化廠,但在煉焦過程中產生的黑色尾焦粉令人十分頭疼。不僅影響生產,還污染環(huán)境。它還能做什么?經過學習、實驗、考察,山西沁新集團總部認為,尾焦粉含碳量高、內部空隙發(fā)達、有一定強度等特質,符合新能源鋰電池負極材料的要求。于是在2012年全國新能源產業(yè)剛起步時,該集團就將目光鎖定在鋰電池負極材料——人造石墨上。
然而,從“實驗室”走向“生產線”,路還很長。
鋰電池擁有正極材料、負極材料、隔膜、電解液四個組成部分。負極材料被認為是實現快速充電、超長續(xù)航的關鍵。如果把鋰電池比作蓄水池,那么,理想的負極材料就能容納更多的鋰離子,讓水池更深。
那怎樣讓尾焦粉做成的人造石墨容納更多鋰離子呢?顆粒要小,密度要適中。可生產環(huán)節(jié)的各項數據指標還無人知曉。
2013年,該集團抽調24名技術人員赴中南大學學習、探索、試生產?,F任山西新創(chuàng)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技術總監(jiān)唐杰回憶說,為了在納米級的范圍內尋找最合適的顆粒直徑,他們一次次地研磨、測試。實驗原料從幾克到幾斤再到幾百斤,生產線上的操作細節(jié)一點點完善,數據日益精準。三年后,一套以尾焦粉為原料的人造石墨生產體系初現雛形。
2016年底,技術人員歸來,一家年產2萬噸動力型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高新技術企業(yè)開始籌建。到2019年,山西新創(chuàng)新材料有限公司已成為全市負極材料“鏈主”企業(yè)、全市高質量發(fā)展創(chuàng)新團隊企業(yè),還被國家工信部認定為國家級綠色工廠。
隨著自身的發(fā)展壯大,該公司還從南開大學、天津工業(yè)大學等院校引進高端創(chuàng)新科研團隊,專門從事產品研發(fā)、產品升級、工藝改造、品質管控等工作。
截至2022年底,該公司已取得自主知識產權18項,其中“一種鋰離子動力電池用煤焦粉基負極材料及其制備方法”榮獲山西省專利一等獎,并先后通過了汽車質量管理體系標準、能源管理體系標準認證及檢測專業(yè)第三方中心檢測。
“如今,用我們的負極材料做成的電池,可以在10分鐘內充滿電。”唐杰介紹說,傳統(tǒng)石油焦人造石墨原料在高溫熱處理過程中,微晶層間距會縮小。煤焦基人造石墨質地偏硬,具有微孔、微晶層間距適宜等特點,有利于鋰離子的嵌入,而不會引起結構顯著膨脹,因此具有很好的快速充放電性能。
得益于此,業(yè)內知名負極材料企業(yè)紛紛投來橄欖枝,與該公司形成戰(zhàn)略合作關系,該公司所產電池已廣泛運用于電動汽車、電動自行車、航模、電腦、手機等領域,每噸售價3萬元以上。
以科技創(chuàng)新引領綠色轉型,以科技創(chuàng)新助力“雙碳”落地。多年來,山西沁新集團始終堅持“依托煤、延伸煤、超越煤”的發(fā)展思路,積極探索、勇于創(chuàng)新,不斷培育新材料、新裝備、新產品、新業(yè)態(tài)“上游”產業(yè)鏈,加快拓展煤基新材料、煤電一體化、煤炭洗選配、煤層氣開采“下游”產業(yè)鏈,努力將煤“吃干榨盡”,減污還生“金”。
如何減少耗電量進一步提升效益,能不能專門生產一種高碳焦做人造石墨,鈉電池時代來臨后該何去何從……瞧,技術人員們又在研究新問題了。
(來源:長治日報)
[編輯:趙孝蕾]
|